为什么母兔会吃小兔子?
自然界中,杀婴事件其实很常见,在动物界中,除了人类外的灵长类动物几乎没有照顾幼崽的习惯(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会照顾幼崽)。而很多哺乳动物都有杀婴行为,比如狼、海狸、河马等等。 不过有趣的是这些杀婴行为多半发生在雌性动物体内,难道是母性本能导致它们去攻击自己孩子吗?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首先,需要弄清楚一点,不是所有的杀婴行为都是雌性所为。比如雄性河马就会袭击并杀死自己的幼崽。也就是说,是否杀婴与性别并没有绝对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控制着这一行为的发生呢?科学家们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神经激素雌激素很可能就是幕后真凶。
2009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在雌性啮齿动物体内,雌激素水平上升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反应,从而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而这些激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最终表现行为的改变。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另一种可能调节这个行为的激素——孕酮。这种激素在雌性的排卵期含量最高,而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段又逐渐下降。 2013年,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新的实验来验证上述发现。他们给怀孕的雌鼠注射了孕酮或者雌激素,结果发现前者没有引发杀婴的行为,而后者则引发了严重的杀婴倾向。而且这种杀婴行为会在卵细胞从卵巢释放出来后立刻出现。这就说明,在排卵后,雌性激素水平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引起杀婴行为的关键因素。 当然,有人可能会想,一些哺乳动物只有一只雌兽的情况,怎么进行交配呢?难道是雌兽自愿奉献出自己的精巢?实际上,雌兽只有在受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如受到敌害的威胁时,才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精液”,而平时则是毫无意义消耗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