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的兔是什么头?
这个问题我当年迷兔子的时候也困惑过,不过后来解开了,觉得好简单啊! 先上结论,兔子的“兔”是戴上面具的兔子的头部。 “免”字在汉字中形体演变是很复杂的,不过大体上是下面这样: 中间那个像耳朵的,就是“兔”字的主体,也就是带面具的兔子的脑袋(这个脑袋还可以向前突出,变成象形文字“高”)。
而“兔”字左边的部分,是甲骨文中表示兔子爪子的“月”,右边的部分则是表示兔子尾巴的“凡”。所以有“兔尾”这个词。 那么“兔头”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提到我国古代的祭祀系统了。
“兔”字左侧的“月”,本义是指月亮,不过在古文字中,它还有另一个重要含义——表示月球上的阴影区域。 月有八“分”。(《春秋·桓公十三年》) 这八“分”,就是今天的月相名词“朔、弦、望、晦”等。每月农历初一,正是新月当空,叫做“朔”;十五,正是满月,叫做“望”;月底最后两天,是新月将要出现的时刻,叫做“晦”。
那么,这个“月”字加“虫”组合成词“兔”的时候,指的就是一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刚刚出现的新月,用今天的话来描述,相当于农历二十三日前后的“下弦月”。这时的月亮,虽然还看不到什么轮廓,但是已经能分辨出明亮的月光区域。 而图中的“兔”,其实就是一个头戴面具的兔子正在跳祭祀舞的形象,正好形容这个月最后一天中午前的景象。这一天,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照耀着大地,而新月也渐渐脱离黑暗,露出明亮的一侧。
这天的月亮,古汉语称之为“兔”,今人以“下弦月”形容之。 所以,兔就是月儿哦~ 月儿就是兔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