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狐怎么吃不胖?

傅松青傅松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需要从动物的体重调节机制说起。

作为恒温动物,维持体温需要消耗能量,体重越大,单位时间需要的能耗就越高,也就是说每天需要吃下更多的能量。如果超出了摄取的限度,体重就会增加了。而体重增加将导致能耗进一步增加,所以动物必须再多进食才能维持能量平衡。可以想象,如果体重无限制增加,进食量也将无穷大,实际上这种平衡在到达某一个体重上限之前就被打断了。超过这个体重限度,动物的进食量不但不再增加,反而会下降,体重开始下降重新向那个限度靠近。相反,如果体重低于这个限度,进食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会增加,体重重新增加回到这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动物的体重调定点。体重调节机制通过这个调定点让体重保持在一个长期恒定的范围,而非一个确定的数值。在调定点的调控范围内,大吃大喝并不会发胖,即使长时间进食量下降也不会消瘦。调定点理论已经在很多动物身上得到验证,是目前解释动物体重调节最合理的理论。

一些节肢动物的成虫,一生都不再进食。它们在幼年期最后一次蜕皮完成之后就停止生长发育。这种类型,称为渐变态。我们熟悉的知了、蟋蟀、蟑螂等都属于渐变态昆虫,它们在成年后的生命过程中不会再有生长发育的变化,一直维持到性成熟,完成繁殖大业。

另外一些昆虫,幼年期最后一次蜕皮完成之后还要经过一个不摄食、代谢率降低的“伪成虫期”,又叫做蛹期,经过蛹期的分化发育,才达到性成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这种类型,称为全变态。很多常见并且危害极大的害虫如蝗虫、粘虫、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玉米螟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生命规律,使得这些害虫在成长过程中可以经历几个相对“饱食”的阶段和几个“挨饿”的阶段,而在“挨饿”的时候还在不断生长发育,这些“挨饿”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饥饿耐受”阶段。

在“挨饿”阶段,从体外到体内,都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让昆虫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存活下来,甚至生长发育。

一些生长在温带或更北的昆虫,它们的成虫需要在秋末冬初产卵。由于其寿命短,不可能活过冬天,因此,后代必需在第二年夏季到来之前完成成长和发育过程。但温带地区在春季到来之前有很长的寒冷和食物匮乏时期,刚刚从卵中孵化的幼龄期个体在这一时期极易死亡。因此,在这漫长又寒冷的冬眠期间,这些昆虫必需在非常“节约”的状态下生存,即降低代谢水平,延长“饥饿耐受”时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