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闭壳是什么?
闭壳龟又称“乌龟闭壳”、“石龟”、“石龟”、等,主要产于中国东南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在中国仅分布在台湾、福建、浙江、广东和广西等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中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之一。
闭壳龟是壳较厚、上壳近圆形、前后缘呈锯齿状的水栖龟类。头较小,吻短、钝,其部黄色,头顶具不明显的黑黄相间的“X”形斑纹。颈、四肢及尾均褐色。背甲呈黑褐色、橄榄色或棕色。腹甲较小,几乎被背甲所盖,前后缘有齿,前部的甲板可以向上翻起使头部、四肢及尾部都可以收到甲壳内,故而得名。闭壳龟有两个分种,我国大陆主要分布的是三线闭壳龟,台湾岛是三脊闭壳龟。三线闭壳龟背甲长一般在90—200毫米之间。头较小,上颚略钩曲,吻短、钝。头顶橄榄褐色,有不明显的黑黄相间的“X”形斑纹。背甲呈黑褐色、橄榄色、棕色或灰色,为窄长的椭圆形,背面稍呈拱起,前缘具锯齿状甲板,后缘平滑。外椎甲具3条黑色间纹,中央的1条延伸至椎甲的最前端,外侧两纹常在后方消失,仅在后椎甲处略呈波浪形。椎甲纹两侧及外缘常有一至数条细点横纹,形成暗色环带。腹甲前后缘均呈锯齿状,两胛后缘有1个或1对短的中脊,前后3对侧缘甲板的外侧有1列黑点,在甲板交界处还常在两侧具黄色斑点;前缘甲板可以向上翻起,使头部、四肢和尾部都可以缩入甲内。外椎甲为五边形、近方形或六边形,前3椎甲的长度大于后2椎甲的长度,椎甲1和椎甲5有时与肋甲愈合。两胁肋甲3板均与椎甲2、3、4的后缘,以及甲桥上、下部在腹甲中央结合,因此,腹甲无剑鞘。腋下褶、腹褶有1、2或3个,腹褶中间常有1块不完全的甲板。尾短,其背面具纵棱。
闭壳龟主要在水里活动、栖息于静水流速缓慢、水质清、腐殖质少的山涧、溪流之中;夏秋两季雨水充足的时令,经常在浅水处寻食,常把头伸出水面,而冬季和初春时则栖息于水底泥沙中,极少活动。它性情温驯、胆小、行动缓慢,成体常作短距离的爬行游动,幼体则较活泼,除摄食外,终日浮于水面,作长距离的游动。它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喜食田螺、河蚌、小鱼、小虾、石蚌、昆虫等,有时也吃水生植物甚至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