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怎么领养狗狗?
我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问,如何评价b站up主“流浪的蛤蟆”? 当时看到这个标题,我愣了一下,然后笑出声来。 这个标题真的太精准了!简直就像为他本人量身定做的! 再细看问题描述,更妙啊! 题主想领养一只小狗吗? 刚好有个答案很适合你,就是它——蛤蟆先生去看病。 这题目太有意思了有没有!感觉就像是某知名医院派去采访流浪狗的记者写的报道稿…额不不不,医生写的会诊记录……哎嘿嘿,真难选啊,到底要不要把它当新闻发出去呢?
我决定还是不发了吧,这样至少可以省掉后续很多麻烦事。 毕竟这是只属于蛤蟆先生的病历。 为了写作《蛤蟆先生去看病》,罗伯特·戴博德博士真的花了相当多的心思。
这本书共有10章,每一章都是一场对话,而这场对话有可能是在心理诊所发生的,也有可能是在其他地方(如第四章,精神病院)进行的。 虽然对话内容看起来像心理咨询现场实录,但读起来却并不感到突兀。因为作者在引用了真实的咨询案例后,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补充和情节推进。
比如第二章节,原案中只有一条询问“为什么选择我们来做你的咨询师?”而书中则丰富了很多内容,让读者更能置身于场景之中。
如果读者能静下心来,完全沉浸在这本书里,那么他/她所能看到的远不止这些。 作为心理读物,除了对心理疾病与心理治疗有基本的介绍以外,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对人格的解释。
所谓的人格,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个体,而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存在,它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进行表演。 而心理咨询师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而是同表演者一样的人。
每个人身上都自带剧本,那些令你感到别扭、不适的人际关系,只不过是因为对方身上的剧本跟你身上的剧本不同所致。如果能看到对方的剧本,那么一切令人费解的关系都能得到解释。 而想要读懂他人的剧本,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先了解自己。如果你能有意识地带入到书中的情境中去,那么读完这本书就相当于做了一次深度的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