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哥犬属于什么毛?
巴哥犬,亦称巴哥尔犬、巴哥儿犬、八哥犬等,原产于中国,起源于唐朝。在宋朝传到欧洲,被称为“巴狗”或“哈巴狗”。1508年由葡萄牙人带到北美,后来遍布世界各地。 关于其名称来源,有人说由于它像狮子的长相,所以得名“巴巴多斯狮子犬”(Barbados Lion Dog);也有人说由于它“胡子”(moustaches)很像法国戏剧演员的假胡须而得名为“barbe-a-poule”,翻译过来就是“猪尾巴”的意思;还有人说该犬原来头部、脸部和耳朵的毛都很长,而且很蓬松,就像“猪鬃”一样,因此得名! 但是不论哪种说法,这名字可都不是什么赞美之词哦~ 那为什么要将这么一只长得像狮子的猴子似的动物从亚洲运往欧洲呢?据说是为了满足女王的怪异需求……
17世纪中叶,英格兰女王安娜(Anne,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非王室血脉的女王)非常喜爱宠物,她拥有大量的猫、狗、马,当然还少不了鸟以及其他小动物。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猴子。她为她的宠物建立了庞大的“动物园”,里面饲养了各种各样的猴子和猿类。 为了得到一只新的猴子作为礼物,她派遣使节前往印度,并且承诺为对方提供回程机票——当时欧洲人已经学会了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缝制棉布,于是他们就用刚从印度进口的棉织物换取当地土著部落出产的象牙和琥珀,再把这两样货物交予使节,作为交换,换回一只新的玩具猴子。
然而当使节来到印度,他却发现当地并没有他要找的新玩具猴子:这些土著居民所拥有的所有猴子都是灰色或者棕色的,而且长相都十分可爱。使节失望至极,因为女王赠送的礼品若是颜色单调且不够精致的话,是会惹怒对方的! 正在这时,一位聪明的印度官员灵机一动,他想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既然这些欧洲人喜欢颜色鲜艳而又形状特别的猴子,那他们一定会被自己制作的仿生玩具所感动的!于是,他命人用棉线织了一顶假发,再用丝绸和棉布料做成一个形似猴子的玩偶,然后涂上各种颜料,最后加以点缀,就做成了所谓的“巴巴多斯狮子犬”,送给了英国使节。
果然,这一手纸笔功夫赢得了女王的欢心,使节也得意地带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返回了英格兰。从此,这种“巴巴多斯狮子犬”成为皇室成员最爱的宠物之一。它们被关在宽敞的笼子里,有干净的食槽和水壶,每天还有专门的仆人给它们喂食、清理粪便,进行卫生清洁。 但到了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样的奢华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那时人们普遍经济紧张,就连皇帝和女王们也不再有那么多闲钱来养宠物了。
幸好,在伦敦和一些大城市,仍然有人愿意为巴哥犬提供生存的空间。它们当中一些被当作诱鼠动物,放在粮店或者食品仓库里看守食物;另外一些则成为警察局或法院的看门狗;还有些巴哥犬则进入表演行业,成为戏团里的动物演员,出演滑稽剧《猴子神探》(The Tale of the Monkey Detective)或者是歌舞杂耍《猴子与少女》(Monkey and the Girl)等等。 直到上世纪中叶,人们在欧美各国的大街上突然又看到了这种曾经一度消失的宠物——它们变成了时髦家庭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