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会不会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兔子的传染病主要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其中以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 目前已经发现感染兔子的病毒有40多种,其中能引起繁殖障碍的就有15种以上[1-3].病毒通过卵传播给后代,也可随血液扩散至全身,诱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目前对兔病毒性传染病尚缺乏高效的预防方法,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检疫工作,防止病源侵入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一、病毒性传染病
(一)传染性支气管炎 症状为呼吸道黏膜发炎,气管内有黏液性渗出物,肺部出现纤维蛋白性渗出物,严重时肺脏发生纤维素性炎性变化,导致呼吸急促,咳嗽,咯粘液或脓性分泌物,食欲减退或废绝,逐渐消瘦,脱水,有时眼睛发干,发热,呼吸困难,最终因衰竭或窒息而死亡。
预防可注意通风换气,减少应激因素,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该病[5-6],一般在春季注射灭活疫苗,秋季注射减毒活疫苗. (二)病毒性肠炎 由冠状病毒引起,临床特征为急性胃肠炎,病兔精神沉郁,不食,喜蹲伏,体温升高,呼吸急促,腹泻.初期粪便呈黑色,以后变成黄色水样或糊状,恶臭,常混有粘膜脱落细胞和血丝,严重脱水,消瘦,皮肤弹性差,眼球凹陷,结膜发绀,四肢无力,站立不稳,最后昏迷,衰竭而死。 预防可改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入兔群,不饲喂霉变饲料;对已发病的可采用维生素C等配合抗菌药物对症治疗,有一定效果.
(三)兔瘟(Rabbit plague) 又称血疫病(Hemorrhagic fever),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兔瘟病毒(RPV)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前驱症状和热性反应为主,后期出现神经症状,死亡。主要特征为高热,精神萎靡,不吃食,鼻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结膜炎,牙关紧闭,抽搐,瘫痪,最后休克,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本病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可根据病情给予抗毒素中和病毒,解痉镇痛,降低内毒素血症,补充电解质和能量等支持疗法。
(四)细小病毒病(Papillomatosis) 是由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在消化道,临床表现精神不安,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严重脱水,肌肉萎缩,全身乏力,死亡。 可用抗细小病毒制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及补血剂等进行治疗。 (五)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野生动物和家畜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兽共患,以发热,全身酸痛,头皮及全身皮肤出血点为特征。 预防关键是不接触带毒鼠类及其排泄物,搞好动物及周边环境卫生,消灭老鼠. 当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此病,一旦发生,应尽早隔离治疗,给予免疫增强剂,糖皮质激素和血浆等治疗,可望提高生存率。
(六)蓝舌病(Blue tongue) 又名黄病(Yellow Disease),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蓝舌病毒(BTG)引起的,以发热,口腔溃疡为特征的传染病。 预防主要采取灭鼠,消除鼠源,防止病从口入,严格检疫,未接种蓝舌病毒的兔不得入场等措施,必要时,可采用隔离控制,清除阳性兔,进行彻底消毒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