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长疖子怎么回事?
“疖”,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毛囊部周围组织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初期表现为皮肤发红,继而出现疼痛性水疱,很快水疱破溃形成脓痂。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体质虚弱,炎症可发展形成脓肿。若全身抵抗力降低,还可以发生败血病而死亡。 引起身体各个部位长疖子的原因有所不同:
1、鼻部疖肿 多由于挖鼻孔或用力揉鼻使鼻腔内粘膜受伤或被硬物刮伤后细菌从伤口入侵引起;也有可能是人体抵抗力下降,鼻腔内微生物群平衡被破坏所致。
2、面部疖肿 多因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排泄不畅,堆积于面部皮肤表面,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引起。紫外线照射、化学制剂、粉尘等因素也会诱发本病。 因此应注意面部清洁,防止蚊虫叮咬和日光暴晒,以免引起感染;对于油性皮肤者,应每天早晚各清洗一次脸部,干燥型皮肤者选择泡沫少、刺激性小的清洁剂洗脸,避免搔抓、用手挤压面部痤疮或疖肿,以防感染扩散。
3、头部疖肿 多为头顶部头发不洁,皮脂外溢,灰尘积聚,细菌滋生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对染发剂过敏及头皮有损伤的人也容易患此病。 对于头部疖肿患者,宜将头发完全剪短,用温开水彻底洗净头发,尽量去除残留的染发剂。也可结合外用药物治疗以杀菌消炎,如5%硫磺霜、0.5%新霉素软膏等。
4、上肢疖肿 上肢疖肿多由外伤或皮肤擦伤、刺伤导致细菌感染而引起。长期过度搔抓、摩擦、洗浴刺激等也会加重病情。 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减少搔抓,尽可能保持局部皮肤干燥,不要使用碱性肥皂或其他刺激性用品清洗患处;已发生感染者应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疔疮”,“生疮”或者是“长了一个‘把子’”。这是比较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毛囊及毛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如果多个疖同时发生并融合成片,称为痈。疖与痈就是百姓所说“疮疖”中的两种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通常称做疖肿、红丝疔、蝼蛄疖和坐板疮。
疖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较易发病,可以散发或者数个同时或先后发生。初起的时候是一个小而硬的毛囊性丘疹,伴有痒和疼的感觉。之后这个硬的丘疹顶部就出现黄白色小脓点,慢慢增大,四周的皮肤也开始变红(俗话所说的‘红疙瘩’就是这个样子)。渐渐的这个“疙瘩”就会变软,最后破溃,脓液排出之后,“疙瘩”消散愈合。经常反复发病的人,就经常可见有此过程反复出现,此愈彼起,甚至在多个部位同时发生,并且有些“疙瘩”之大(中医所称的蝼蛄疖)是可以累及到深层出现大片的红肿热痛,而形成一片“疙瘩”(也就是痈),其周围以及区域淋巴结还可以因为炎症而出现肿胀疼痛。
除了浅表皮肤上的疖和痈外,如果在人体的其它部位比如说眼睛、鼻部、泌尿生殖系统、耳道、肛周以及全身的其他部位(比如脑部)都可能出现疖肿。
疖和痈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反复发病的患者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低烧。而发生在身体特殊部位的疖肿,比如颜面部特别是位于鼻唇三角区的(中医的所谓“危险三角区”)疖肿,如果处置不当或者挤捏,细菌可以沿血管经海绵窦(位于颅内的非常重要的血管网)逆行导致颅内感染出现脑膜炎等症状,也可以经血液将炎症扩散,导致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反复的长疙瘩而且出现无痛性的、此愈彼起的疖肿时,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身体,除外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疖和痈是可以预防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减少疖肿的出现并有助于疖肿的消退:
1、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疖肿和伤口等)和慢性病(比如糖尿病);
2、讲究个人和环境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和洗澡,不与别人公用洗漱用具和手巾、面盆等物品;
3、经常发生疖肿的人可以经常用热水泡澡以起到清洁皮肤和局部热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