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打芯片去哪里打?
2018年以来,我国多地开始推行犬只“电子身份证”工作。 比如杭州在2018年5月就推出了犬类芯片植入计划,当时共植入芯片约6万只。 到了今年4月,又再次推出《杭州市养犬管理条例》,规定从7月起,未植入芯片或未登记建档的狗,将被视同无主犬处置;同时明确了执法主体、管理职责等内容,并新增处罚条款。 不过,对于这项举措,一些网友提出质疑: “狗有户口了,那人被抓了怎么办?” “把人类当动物养,把动物当人管!” 这话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给狗植入芯片,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管控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芯片虽小,但信息量非常大。 每一只动物都可以通过其身份识别芯片读取到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这个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一样,由出生日期和性别等组成。 而这些信息,包括宠物主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以及宠物的疫苗接种情况、病史记录等等,都存储在数据库里,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方便追溯源头进行追责。 如果将芯片植入动物的体内,那么就可以实现对它们更智能化的管理和追踪。 目前,全球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为犬只、牲畜等植入芯片。
这些国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芯片能够有效地促进动物养殖业的规范化发展——比如,芯片可以让主人更方便地监测动物健康状况(例如检查疫苗注射情况等),还能为疾病预防提供依据;而在发生疫情时也能快速找到患病动物进行隔离。芯片还能够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实施监管措施,避免疫病传播等情况的发生。
当然,芯片也并非完美无缺。
比如说,芯片很容易损坏或者被恶意清除,这使得它无法长期保存数据;而且,芯片的价格比较高昂,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来说负担不起(毕竟他们可能连买狗粮的钱都没有)……所以目前只有少数地方实施了犬只植入芯片的计划。
不管怎样,如果真能实现对动物的智能化管理及溯源的话,的确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